没让真人跳就想开?贵州花江无绳蹦极开放前突被叫停,仅靠沙袋测试引众忧

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原计划于 10 月 23 日对外开放的无绳蹦极项目,在开放前夕被紧急叫停。据悉,该项目为国内首个商业化无绳蹦极项目,此前因独特玩法引发社会关注。

据了解,该无绳蹦极项目无需体验者系缚弹性绳索,体验者将从 20 至 50 米高的跳台跃下,落向一张面积 160 平方米的固定安全网,随后沿网体下降至底部平台完成体验。项目定价约 1600 元,低于同桥有绳蹦极的价格。

项目被叫停的核心原因是安全评估尚未完成。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,目前项目仅完成 150 斤、200 斤沙袋的模拟测试,尚未开展真人测试。这一情况也引发了公众对项目安全性的担忧。

此前,项目测试视频在网络传播时,沙袋坠网后产生的剧烈晃动已引发不少网友疑虑。有观点指出,跳台位于数百米高的峡谷区域,160 平方米的安全网虽面积不小,但仍存在体验者跳偏的风险;同时,沙袋与人体存在本质差异 —— 人体坠落时会有四肢姿态变化,若头部或四肢先接触安全网,可能导致骨折、颈部受伤等问题。此外,峡谷内风向复杂,可能改变人体坠落轨迹,而景区暂未明确说明如何规避此类风险。

针对质疑,项目运营方曾提及安全保障措施,称安全网采用航天级材质,配备正副钢丝绳与底部气垫双重防护,且会通过监测风速确保体验者落点在安全网覆盖范围内。不过,这些表述缺乏真人测试数据支撑,且未提及第三方独立安全验证,导致质疑声持续发酵。

值得关注的是,该项目还面临监管层面的 “空白”。根据现行《特种设备目录》,无绳蹦极因无动力驱动、高度与速度未达特种设备标准,未被纳入监管范畴。国家层面尚未出台针对此类项目的强制性技术标准,也未明确营业前独立安全审查的负责部门;地方虽可要求企业委托检测或组织专家论证,但相关规定为 “弹性要求”,并非强制,导致安全评估的执行力度依赖企业自主把控。此次事件中,省、市、县三级文旅部门均表示不负责该项目管理,最终责任指向项目运营集团,进一步暴露了监管权责不清晰的问题。

目前,景区已作出承诺,明确 “安全评估与救援方案未通过前,项目绝不开放”,回应了公众对安全的核心关切。

业内人士分析,无绳蹦极作为文旅创新项目,本身具有探索价值,但任何创新都需以安全为前提。沙袋测试仅能验证安全网的承载极限,无法模拟人体坠落时的姿态变化、生理反应,更不能替代极端环境(如强风、降雨)下的真人实测。鉴于 “无绳” 特性带来的风险敞口,建立严苛的前置安全评估机制、明确监管主体、公开测试数据,是项目合规落地的关键。

从公众反馈来看,“停得好” 成为主流声音,这也反映出公众对文旅项目的核心期待是 “安全优先于体验”。此次花江峡谷大桥无绳蹦极项目被叫停,虽暂时搁置了项目开放计划,却为整个文旅行业敲响警钟 —— 在追求新奇体验与商业价值的同时,需将安全评估前置、补齐监管漏洞,才能让文旅创新真正经得起检验,让消费者的 “勇敢一跃” 更安心。

(文/人间观察员)

目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