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国餐桌 “告急”!豆腐不够吃、价格飙,进口大豆短缺成大难题

现在韩国的豆腐越来越不好买,价格还一个劲涨。原本常见的嫩豆腐,短短半个月里已经第三次调价,不少人发现买豆腐的开销比之前多了不少,甚至开始担心以后没法天天买。

不光消费者犯愁,韩国不少豆腐加工厂更难熬。因为缺大豆,很多厂子已经停工,剩下的也撑不了多久,整个行业都陷在原料告急的困境里。

其实韩国豆腐早就离不开进口大豆 —— 每年用的大豆里,九成以上都得从国外运,一半来自美国,还有不少来自巴西。可今年受国外主产区气候影响,大豆产量大减,加上运输成本上涨,进口量比去年少了 12%,批发价更是涨了 35% 还多,原料短缺问题一下就凸显了。

更棘手的是,韩国自己种的大豆太少,只能满足不到 7% 的需求,而且价格是进口大豆的三四倍。要是改用本土大豆做豆腐,成本得涨六成,加工厂要么涨价丢客户,要么亏本运营,怎么选都难。

这场危机已经蔓延到普通人家的餐桌:超市开始对豆腐限购,大家只能想办法延长豆腐保质期,比如用盐水浸泡,还有人试着用其他豆制品替代;不少人得早起去抢豆腐,生怕去晚了货架就空了,价签变动速度快得让人措手不及。

对韩国人来说,豆腐不是可有可无的食材 —— 日常喝汤、煮火锅都得用,就连传统祭祖仪式上也是必备品,少了豆腐总觉得餐桌少了点 “灵魂”。

不光小加工厂扛不住,大公司也面临原料难题,即便储备相对充足的企业,也在紧急想办法应对。有些厂子为了撑下去,用豆粉代替完整大豆做豆腐,导致口感变差,甚至影响了订单。

韩国食品相关部门已经表态,会临时扩大大豆进口配额、协调运输渠道,但大豆从到港到做成豆腐得一个月左右,短期内想轻松买到便宜豆腐,还是不太现实。

这事看着是小事,其实藏着大问题:现在全球供应链很脆弱,一块豆腐的供应都可能受千里之外的气候、运费影响;而且韩国九成大豆靠进口,一旦国外供应出问题,国内马上就受波及。有专家就说,之前长期依赖低价进口大豆,太平日子过久了,反而忽略了背后的风险。

如今韩国市场上,每块涨价的豆腐都在提醒大家:平时吃惯的普通食材,其实都靠稳定的供应链撑着,一旦断了,日子就会变得不自在。

(文/人间观察员)

目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