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高气爽,阳光洒在杭州萧山盈丰这块土地上,一眼望去,满是金黄的稻浪。风一吹,稻穗轻轻摇晃,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在涌动。红色的农用收割机慢慢开进田里,没一会儿,就被沉甸甸的稻穗 “埋” 到了腰部,稻穗蹭着车身,发出沙沙的响声。这熟悉的声音一响起,就知道 2025 年 “稻田 CBD” 的丰收季正式开始了。

再往远处看,这田间景色的背景特别让人眼前一亮 —— 高楼一栋挨着一栋,密密麻麻地矗立着,玻璃外墙在太阳底下亮得晃眼。时不时还有一列高铁 “嗖” 地一下开过去,只留下一道白色的影子。一边是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建筑,一边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农耕景象,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凑在一起,却一点儿也不违和,反倒像一幅特别美的画,让人想起古诗里描写的田园生活,这就是去年在网上火得不行的杭州 “稻田 CBD”,它还有个正式名字,叫萧山盈丰地块世纪田园项目。
铁麦客父子:在城市稻田里打拼的日子
10 月底的杭州,天气慢慢变凉,“稻田 CBD” 里一些熟得早的水稻已经开始收割了。要是想看到大面积水稻收割的热闹场景,得等到 10 月 25 号以后,一直能持续到 11 月 10 号。据钱江世纪城管委会的人说,今年这片稻田的总产量估计能超过 2000 吨。这片稻田不光好看,还藏着不少人辛苦打拼的故事,“铁麦客” 老万和他儿子小万就是其中的两位。
说起 “麦客”,不少北方人可能还有印象。以前没有机器的时候,一到麦子成熟的季节,就有一群身强力壮的人,背着镰刀,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,帮人家割麦子,《白鹿原》里就写过这样的人,他们皮肤黝黑,干活特别卖力。后来有了收割机,不用再靠人力割麦子了,像老万这样开着收割机的人,就有了个新名字 ——“铁麦客”。
老万是安徽人,四十多岁,干这行已经很多年了。每年到了农忙的时候,他就开着车,拉着收割机,去各个地方帮人收割庄稼。这几年,杭州的 “稻田 CBD” 成了他每年必来的地方。今年,他特意把刚成年的儿子小万带在了身边,一方面是想让儿子体验体验干活的辛苦,另一方面,父子俩也能多待在一起。就这样,父子俩每天在稻田里忙前忙后,开始了这段收割时光。
“铁麦客” 的日子可没外人想的那么轻松,说起来,跟跑长途的卡车司机有点像,都得常年在路上跑。老万的 “家” 就是一辆卡车,车后面装着收割机,这机器可不便宜,是他干活的 “吃饭家伙”。这些年,他开着这辆车,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—— 北边到过内蒙古、新疆、东北,那里的冬天特别冷;南边去过江西、湖南,夏天又热又潮;东边的江苏、浙江,水多田多,风景倒是不错。每到一个地方,他就停下来帮人收割,收完了又接着往下一个地方赶,全国各地的土地上,都留下过他的车轮印。
老万平时吃和睡几乎都在卡车驾驶室里,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奔波。在他心里,那台收割机早就不是冷冰冰的机器了,更像是跟他一起打拼的老朋友。每天早上起来,他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收割机,哪个零件松了,哪个地方需要上油,都得仔细摆弄一遍,要是机器出了故障,他更是急得饭都吃不下,非得修好不可。他常跟人说:“我照顾这台机器,比照顾自己的身体还上心。” 说这话的时候,他脸上带着笑,可这笑容里,既有对机器的看重,也藏着干活的不容易。
每年 5 月到 6 月,杭州的小麦熟了,老万就先来这儿收割小麦;等到 7 月,其他地方的庄稼也陆续成熟了,他就开着车往别的地方跑,跟着农时走;到了 10 月、11 月,杭州的水稻熟了,他又会回到 “稻田 CBD”。种地就是这样,全看天气脸色,要是赶上阴雨天,没法下地干活,老万才能歇两天;要是天气好,他就得天天干活,从早上 9 点一直忙到半夜。吃饭更是简单,随便扒拉几口,几分钟就解决了,几乎不会离开收割机太远,就怕耽误干活。
“抢收,抢收,农忙季节可不能歇着。” 这是老万常挂在嘴边的话。在他看来,收割小麦比收割水稻更累。收小麦的时候,他凌晨五六点就得起床,先把收割机仔细检查一遍,确保白天干活的时候不出问题;收水稻的时候能稍微轻松点,早上 8 点能自然醒。
今年是小万第一次跟着父亲来杭州,也是他第一次真正上手开收割机干活,算是他的 “收割首秀”。老万说,他跑了这么多年,见过各种各样的农田,可来杭州之后,还是第一次见到城市和农田离得这么近,“一边干活,一边能看到这么特别的景色,心情都变好了。” 小万从小没离开过老家,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,觉得特别新鲜,眼睛里全是好奇。
过去这一年,因为 “稻田 CBD” 火了,老万也经历了好多 “第一次”:“第一次有记者来采访我,第一次有摄像机对着我拍,第一次看到好多人围着稻田拍照,第一次看到好几架无人机在稻田上空飞着干活……” 这些事儿对老万来说,都是以前想都没想过的,特别珍贵,也让他平平淡淡的 “铁麦客” 生活多了不少不一样的滋味。
“我把孩子带来杭州,就是想让他多看看外面的世界,长长见识,将来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。” 老万说这话的时候,能看出他对儿子的期望。虽然现在带着儿子一起当 “铁麦客”,但他知道这份工作太辛苦,他希望儿子能明白自己的心思,将来能过得好一点,有更广阔的天地。
守粮人许劲松:不追网红热度,专心种好粮食
“稻田 CBD” 突然火了,不光让老万父子的生活有了新变化,连萧山区供销联社世纪田园项目的负责人许劲松都没想到。说起这个项目的由来,许劲松介绍,世纪田园项目是 2021 年开始的,这么多年来,一直按着季节的规律种地、收割 —— 每年 5 月收小麦、油菜、亚麻,10 月收水稻。收下来的粮食,先烘干,然后全部送到国家粮库,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出一份力。“其实一开始这个项目没多少人知道,直到去年,钱江世纪城的房子越建越新、越来越现代化,跟稻田放在一起,反差特别大,所以才一下子火了起来。”
一说起地里种的粮食,许劲松就特别自豪。“我们种的杂交水稻,像甬优 7850 这个品种,产量特别高,一亩地能收 600 多公斤,总的收成特别好。小麦的产量稍微低一点,一亩地能收 400 公斤左右,但在同类型的种植区域里,这个产量已经算很不错的了。”
现在,除了马上要开始的大面积水稻收割,下一季的种植计划也已经开始准备了。许劲松说,下一季打算种 3308 亩小麦、300 亩油菜、100 亩亚麻,现在已经在做准备工作了,就是为了保证水稻收完之后,能马上种上这些作物,不耽误农时。
“因为我们得一边收水稻,一边种小麦、油菜这些作物,所以收水稻的时间特别紧张,一点都不能耽误。” 许劲松解释说,为了能快点收完,在大面积收割水稻的时候,一般会请 5 到 8 位像老万这样的收割师傅一起干活。一台收割机一天大概能收 60 到 70 亩地,好几个人、好几台机器一起干,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活儿干完。
农忙的时候,时间比什么都宝贵。为了赶进度,收割师傅们经常要干到晚上 11 点、12 点。“比如说今天计划收这块地,就必须当天收完,不然后面种小麦、油菜就来不及了。这些作物必须在 11 月 20 号之前种下去,这样明年才能有好收成,这是这么多年种地总结出来的规律,一点都不能马虎。” 许劲松说这话的时候,能感觉到他对种地这件事特别认真、负责。

“稻田 CBD” 火了之后,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,成了大家口中的 “网红地”。
面对这么高的热度,许劲松却特别清醒。“虽然有这么多人关注是个机会,能让更多人知道‘稻田 CBD’,但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它变成网红打卡的地方,也不想搞文旅产业。”
至于为什么不这么做,许劲松说得很实在:“一方面,要把这里改成网红打卡地,得花很多钱建基础设施、完善配套服务,我们没这么大的资金压力;另一方面,比起搞文旅,我们更想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—— 就是种好粮食。保障粮食安全,给国家多产粮、产好粮,这才是我们这个项目最核心的目标,也是我们一开始就定下的初心。所以,最近我们没做任何把这里打造成网红打卡地的计划和方案。”
在许劲松看来,“稻田 CBD” 的价值,不只是因为它把城市和田园的景色融合在了一起,更重要的是,在杭州这样寸土寸金的城市里,它一直坚持着种粮食的本质。以后,他们还会继续好好种地,不断改进种植技术,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,让这片 “城市里的稻田” 一直发挥作用,在守护粮食安全的路上稳稳地走下去。
金黄的稻浪还在随风摇晃,收割机的轰鸣声还在稻田里回荡,老万父子的身影还在稻田间来回穿梭,许劲松也还在为种好粮食忙碌着。在杭州这座现代化的大城市里,“稻田 CBD” 就像一颗特别珍贵的珠子,既有着田园生活的美好,又肩负着守护粮食安全的责任,它正在用自己的方式,讲述着城市与农田之间的温暖故事。
文/星动时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