冰岛惊现蚊子!从 “无蚊净土” 到有蚊,这步变化到底意味着什么?

10 月 20 日,冰岛自然历史研究所发了个公告,直接打破了一个流传很久的说法 —— 这个北大西洋上的岛国,再也不是 “全球唯一没有蚊子的宜居地” 了。

事情得从 4 天前说起。10 月 16 号晚上,当地有个喜欢研究昆虫的人叫哈尔塔森,他在诱捕昆虫的陷阱里发现了 3 只小虫子。后来昆虫学家马蒂亚斯松一鉴定,确认这是 “环跗脉毛蚊”,而且是第一次在冰岛野外发现这种蚊子能存活活动。以前也不是没蚊子 “混” 进冰岛,比如跟着飞机偷偷来,但从来没在野外扎下根,这次不一样,这 3 只蚊子的出现,其实藏着冰岛生态在变化的信号。

可能有人会好奇,冰岛明明也有池塘、湖泊,周边的挪威、瑞典蚊子还特别多,为啥冰岛以前就没蚊子呢?其实科学家也琢磨了好多年,从 1880 年到 2020 年,光正式的昆虫普查就做了 27 次,从来没记录过蚊子。答案就藏在冰岛特殊的自然条件里:春天雪化后形成的水洼、小湖,总是冻了又化、化了又冻,蚊子刚孵出来的幼虫,经常被突然的结冰冻死;夏天冰岛风特别大,不仅能把水面上的幼虫吹碎,连长大的蚊子都飞不起来,更别说交配繁殖了;还有冰岛的火山灰,会慢慢渗进水里,让水变酸、钙含量也低,蚊子幼虫的外壳根本长不硬。这种情况,生态学家叫 “非适宜生境过滤”,说白了就是大自然专门给蚊子设的 “生存难关”,让它们在冰岛根本活不下去。以前冰岛人还开玩笑说:“咱们这儿已经有大风、火山、极夜了,要是再加上蚊子,那真是老天爷故意的”,这话里其实藏着他们对自家独特生态的骄傲。

可现在为啥蚊子能活下来了?说到底,是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凑到一块儿导致的。这些年冰岛变暖的速度特别快,是北半球平均速度的 4 倍,过去 30 年里,年平均气温升了 1.5℃,冬天更夸张,升了 2℃,连冰川每年都要少 150 亿吨。变暖带来的连锁反应特别明显:苔原和沼泽的面积变大,地表水也多了;火山灰渗进水里后,水的酸碱度(pH 值)升到了 6.5,刚好适合蚊子幼虫生存;而且没风的日子也变多了,给幼虫长大提供了稳定的环境。

除此之外,人类活动也帮了蚊子 “大忙”。哈尔塔森发现蚊子的地方,离国际货运工业区才 6 公里远。冰岛每年要接收 200 万个入境集装箱,可做好消毒杀虫的还不到 5%,这种叫 “环跗脉毛蚊” 的蚊子本来就耐寒,刚好趁着集装箱 “搭便车” 偷偷溜了进来。它们还特别能扛冻,冬天能躲在谷仓、地下室里过冬,正好适应了现在慢慢变暖和的冰岛。

别看就发现 3 只蚊子,对冰岛的生态来说可不是小事。冰岛因为地理位置偏,和其他地方隔开,当地的生物种类本来就少,食物链也简单。比如当地有 27 种特有鸟类,它们从来没进化出躲避蚊子的本事。要是这些蚊子慢慢繁殖成了群,它们身上带的血液寄生虫可能会让鸟类感染,雏鸟活下来的概率可能会再少 10%。而且冰岛是全球重要的三文鱼养殖地,蚊子还有可能把鱼类寄生虫传过去,光这一项,养殖业每年可能就要损失 60 万美元。

更麻烦的是,想把这些蚊子彻底清掉太难了。之前新西兰就试过,小范围清除一种叫 “白纹伊蚊” 的蚊子,就花了 5600 万纽币(差不多 2.5 亿人民币)。要是冰岛想在全国范围内把蚊子清干净,估计得花 20 多亿欧元,这钱相当于冰岛全国一年的教育经费。现在当地虽然要求农场给储水罐加盖子,防止蚊子在里面产卵,但真要落实下去,还有不少困难。

其实冰岛这事不是个例。2022 年格陵兰岛也第一次发现了蚊子,北极圈里的昆虫种类,每年都在以 3% 的速度增加。土耳其有个通讯社评论说得特别准:这说明能扛冻的物种正在往北边高纬度的地方扩,是全球气候在改变生物生存范围的实锤。冰岛的环境部长古德布兰德松也说,这是生态要出问题的预警,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。以前大家觉得这些地方是 “安全区”,可现在气温才升了 1.8℃,生态屏障就破了,足以看出气候变化对大自然的影响有多厉害。

从以前的 “无蚊神话”,到现在蚊子找上门,冰岛的经历就像一个缩小版的地球生态故事。当这种环跗脉毛蚊在冰岛的傍晚飞起来的时候,它带来的不只是冰岛旅游业少了个 “无蚊” 的标签,更像是给全人类提了个醒:在气候变暖和全球化的影响下,没有哪个地方能一直保持 “生态净土” 的样子。这只小小的蚊子,其实是在给我们敲警钟,这事值得每个人放在心上。

(文/人间观察员)

目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