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深圳的大街小巷,经常能看到一个特别的身影:手里拿着卷尺,腰上别着个小腰包,头上戴顶黑色头盔,脚上蹬着皮凉鞋,身上穿件白色长袖衬衣。这个人就是最近火遍全网的 “卷尺哥”,他用自己的方式,帮大家解决了不少 “行路难” 的问题,成了网友口中的 “卷尺侠”。

一、“卷尺哥”:盯着城市细节的 “找茬人”
“卷尺哥” 到底是做什么的?简单说,他就是拿着卷尺和手机,在路边、路口、天桥这些地方 “扫街”,专门找那些影响大家出行的问题。比如路灯不亮了、井盖裂了缝、天桥台阶设计得不方便走路,还有路面坑坑洼洼的地方,都是他关注的重点。
他会用卷尺仔细量路面凸起的金属块有多高,松动的砖块有多少块,还会亲自走上天桥,演示台阶太高或者太窄的时候,老人和小孩走路有多费劲。在视频里,他不光指出问题,还会琢磨这些隐患是怎么来的,有时候还会给出自己的整改建议,比如 “这里的井盖应该再固定一下”“台阶高度改成 15 厘米可能更合适”。
有人好奇 “卷尺哥” 到底是谁?今年 39 岁的他,婉拒了记者的采访,只说这些视频都是在工作之余拍的。从他账号的简介和过往视频能看出来,他的生活挺丰富的:之前还尝试过做科普视频,教大家怎么避免电动自行车的真空胎打滑;工作中他也很熟练,有次视频里拍他打开一包螺丝,很快就拼装好了两个长斗柜;而且他还是个热心肠,扫街的时候不止一次捡到路人遗落的手机,每次都在视频里展示一下,然后说 “接下来会交给民警,让失主能找回来”。
他的账号叫 “跨行买手”,从开始拍这些城市问题视频到现在,已经两年多了,累计发了 1059 条短视频。这些视频里反映的问题,涉及的部门可不少,有管交通的、管交警的、管城管的,还有建筑工务署这些单位。但让人高兴的是,大部分问题都很快有了下文,相关部门要么派人来修,要么进行调整,要么把不合理的设施移走,实实在在解决了不少老百姓的烦心事。
二、走红之路:从默默拍视频到全国网友盼他来 “巡检”
“卷尺哥” 一开始拍视频的时候,可能也没想着会火。那些视频没有高超的拍摄技巧,画面像素也不算高清,就是很朴素地记录问题。但慢慢的,大家发现,他视频里说的问题,没多久就能得到解决,这种 “说改就改” 的效率,让越来越多人关注到他。
真正让他 “火出圈” 的,是一次次 “指哪改哪” 的真实场景。就拿 10 月 20 号的事情来说,那天 “卷尺哥” 发了个视频,说深圳盐田区有个十字路口,车流特别密集,但地面坑坑洼洼的,沥青都被压烂了,斑马线都看不清,路过的车只能 “一抖一抖” 地开过去,特别影响通行安全。
结果第二天早上 9 点多,记者赶到这个路口的时候,就看到工程人员已经进场施工了。盐田区建筑工务署的工作人员说:“这个路口之前是沥青混凝土路面,之前也修过几次,但因为经常有重型货柜车在这里掉头转弯,长期压着,所以老坏。其实在‘卷尺哥’发视频之前,我们已经把这个路口的整改提上日程了,施工方案和交通疏解方案都定好了,刚好就定在 21 号动工。这次我们用高强度混凝土来修,虽然工期要一个月左右,但修好后肯定耐用很多。也感谢这位热心网友的关注,等修复完成了,我们还想邀请他再来看看,体验一下变化。”
这样立竿见影的整改,在 “卷尺哥” 的账号里还有很多。比如之前他拍过一个天桥,台阶太高,老人上下不方便,没过几天,相关部门就来加装了无障碍坡道;还有一次他说某条路上的路灯有十几盏不亮,晚上走路不安全,很快维修人员就来检查更换了灯泡。
网友们都觉得特别神奇,有人猜测:“是不是政府有专人盯着‘卷尺哥’的账号啊?” 还有人说:“会不会给他建了专门的意见收集群?” 记者专门去问了城管、建筑工务署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,他们都说没接触过 “卷尺哥” 本人,但不管是网红反馈的问题,还是普通市民提的意见,只要接到反馈,都会第一时间去核实,然后尽快处理,处理完了还会及时回应。
就是这样实实在在的整改,让 “卷尺哥” 的视频成了网友口中 “最好的深圳城市形象宣传片”。大家给他起了好多亲切的称呼,除了 “卷尺侠”,还有 “深圳多管局局长”—— 意思是他管的事儿虽然多,但都是老百姓关心的实在事。评论区里更热闹,网友们不光会自发分享问题整改的进展,比如 “上次说的那个坑,今天路过已经填好了”,还会主动反映其他地段的问题,留言说 “XX 路有个井盖松动了,盼‘卷尺哥’能去看看”“我们小区门口的人行道砖坏了,能不能让‘卷尺哥’帮忙提提建议”,甚至还有 “全国网友喊他来巡检” 的声音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的网友都留言:“啥时候来我们这儿看看啊?”
三、背后的 “深圳速度”:不是巧合,是成熟的治理体系
“卷尺哥” 能火,能推动这么多问题解决,真不是巧合。有人说 “深圳市民爱投诉”,其实这背后是深圳市民的公共责任感,还有政府敞开大门听意见、高效解决问题的机制,是两者的 “双向奔赴”。
这些年,深圳专门搭建了一套成熟的市民意见反馈体系,还开发了一个叫 “@深圳 – 民意速办” 的平台。这个平台可厉害,把之前分散在 537 个地方的热线、网站、信箱这些渠道,全都整合到一起了。不管你是想反映路面坑洼,还是觉得路灯不亮,或者有其他民生问题,都能在这个平台上提。“卷尺哥” 自己也在视频里推荐过这个平台,说 “亲测好用”。
在深圳这个管理人口超过 2000 万的超大城市里,这个平台让大家提诉求就像 “网购” 一样方便:你提交诉求,就像在网上下单;后台能实时看到你的诉求流转到了哪个单位,处理到哪一步了;关键节点还会给你发短信提醒,比如 “你的诉求已转 XX 部门处理”“你的诉求已解决,请查收”;有时候负责人还会专门打电话给你,告诉你问题是怎么解决的,全程都透明,能追溯。
官方数据显示,现在 “@深圳 – 民意速办” 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 2000 万了。从 2023 年到现在,市民通过这个平台给城市治理提的点子,就有 18 万多条。还有 20 多位 “点子王”,一个人就提了超过 100 条建议。而且平均下来,一个诉求从提交到解决,只要 5.2 天,这个速度真的很 “深圳”。
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体系,所以不光 “卷尺哥” 能 “指哪改哪”,每个普通市民都能成为城市治理的 “点子王”。比如有市民说 “小区门口的共享单车乱停,影响走路”,提交诉求后,很快就有工作人员来规范停放区域;还有市民反映 “学校周边放学时堵车严重”,相关部门很快就加派了交警疏导,还调整了周边的交通信号灯时长。
中山大学数字城市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张潮副教授,也专门聊到了 “卷尺哥” 这个现象。他说,像 “卷尺哥” 这样,在数字时代用拍视频的方式参与公共事务,而且是带着建设目标去提问题,这种行为的可见性和公共价值都很高。最后这些问题能解决,也生动说明了党委、政府、社会、公众这些不同主体,能一起构成社会治理的共同体,大家一起努力,才能把城市治理好。
张潮还说,现在的短视频平台,让老百姓参与公共事务的门槛变低了。不用懂复杂的流程,也不用写长篇大论,拍个短视频就能把问题说清楚。而且算法还会把这些视频推给更多人看,让更多人关注到城市里的这些小问题。这种 “流量向善” 的作用,能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美好。
不过他也提到,从长期的社会治理来看,还是要更重视现有治理体系的作用。“卷尺哥” 之所以能引起全国关注,其实是因为大家都希望有这样的机制 —— 普通人也能参与到城市建设里,提的意见能被重视、被解决。现在北京、上海、浙江、江苏这些地方,也有类似 “接诉即办” 的民生平台或者热线,都是制度化的反馈渠道。而 “卷尺哥” 这样的网络流量和舆论推动,其实是对这些制度化渠道的补充,能让更多问题更快被发现、被解决。
四、社会反响:不止是点赞,更是对美好城市的期待
“卷尺哥” 的走红,带来的不只是网友们的点赞,更引发了大家对城市治理的思考和对美好城市的期待。
很多网友在评论里说:“以前觉得遇到路上的小问题,反映了也没人管,现在看‘卷尺哥’的视频,才知道只要提了,真的会有人解决。” 还有人说:“‘卷尺哥’让我觉得,自己也能为城市做点儿事,下次看到路上有坑,我也会试着去反馈。” 这种想法的改变,其实比解决几个具体问题更有意义 —— 它让更多人意识到,城市是大家的家,维护家里的环境,每个人都有责任,而且每个人的努力都能有效果。
也有不少城市管理者从 “卷尺哥” 的现象里得到启发。有位城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就说:“以前我们处理问题,有时候会局限在自己的工作范围里,现在看‘卷尺哥’的视频,才发现老百姓关注的都是很具体的小事,比如井盖有没有松动、台阶好不好走。这些小事看起来不大,但关系到大家的出行安全和生活便利,以后我们会更主动地去排查这些细节问题。”
还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,也开始借鉴深圳的经验,优化自己的市民反馈机制。比如有的城市把原来的多个热线整合到一起,让市民不用记很多号码;有的城市在政务 APP 上增加了 “随手拍” 功能,市民看到问题拍张照就能提交,大大提高了反馈效率。

五、未来展望:人人都能成为城市的 “守护者”
“卷尺哥” 的故事,不是一个人的 “独角戏”,而是一座城市治理水平的缩影,更是一种 “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为人民” 的生动体现。
未来,我们希望能有更多像 “卷尺哥” 这样的人。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去拍视频、拿卷尺 “扫街”,而是希望大家都能多关注身边的小事 —— 看到路上有坑洼,能主动反馈;看到公共设施坏了,能及时反映;看到不文明行为,能礼貌劝阻。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,汇聚起来就能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安全、更宜居。
同时,我们也期待政府部门能继续优化治理体系。一方面,要进一步畅通反馈渠道,让市民提意见更方便、更快捷;另一方面,要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,不光要 “快”,还要 “好”,真正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。比如修复路面的时候,能像深圳盐田区那样,考虑到重型货车的通行需求,用更耐用的材料;加装设施的时候,能多听听老人、小孩这些特殊群体的意见,让设施更人性化。
还有,我们也希望短视频平台能继续发挥 “流量向善” 的作用。多推送一些像 “卷尺哥” 这样有正能量、有建设性的内容,引导更多人关注公共事务,参与城市建设。同时,也能搭建起政府和市民之间的沟通桥梁,让好的建议能更快传递,让问题能更快解决。
总之,“卷尺哥” 用一把卷尺,丈量出了城市治理的温度和速度,也丈量出了普通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的热情和力量。未来,只要政府和市民继续 “双向奔赴”,每个人都能成为城市的 “守护者”,我们的城市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美好,越来越让人有归属感和幸福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