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风林火山》上映三天,票房连 4000 万都没到,这数儿一出来,影视圈全都议论开了。要知道,这部电影花了 4.5 亿,还请了金城武、梁家辉、古天乐三个影帝,上映前大家都觉得它能 “让港片黄金时代回来”,宣传搞得特别热闹,可实际情况却差得远 —— 上映第二天票房就少了一半,电影院给它排的场次直接降到 5%,投资人看着 4 亿多本钱打了水漂,港片这次是真亏得没话说了。

为啥这部大家都看好的电影会这样?看看观众的反馈和数据,能发现它有三个致命问题,这些问题也正好能说明现在港片的难处。
第一个问题,剧本太糊弄人。观众看完吐槽最多的就是:“剧情跟拼起来的 PPT 似的,兄弟间的感情全靠旁白讲,就连该带劲的枪战戏,都用慢镜头拖得人想睡觉”。豆瓣一开始评分就只有 4.7,评论区里 “看了半小时就想走” 的留言被赞了好多,这就是观众最真实的想法。一部电影要是没个好故事,就算演员再厉害,也只是个空壳子,根本留不住人。
第二个问题,钱花得太不值。导演麦浚龙在惠州花 1.2 亿搭了个 “铜锣湾”,结果那楼是空心的,雪还是人造的,可这些钱没让电影变好看,观众也不买账。有人算过,要是把这 1.2 亿给《狂飙》剧组,能拍出 30 集高质量的扫黑剧,故事能讲得明明白白,还能说到观众心坎里。这么一比,《风林火山》花这么多钱,更像是自己感动自己,压根没考虑市场到底需要啥。
第三个问题,太依赖老情怀。宣传的时候,到处都在说 “港片黄金时代回来了”,想靠过去的回忆拉观众。可现在早不是以前了,年轻人根本不吃这一套。有个针对 00 后的调查,70% 的人不知道金城武是谁,剩下 30% 还以为他是日本人。港片还抱着 “黄金时代” 的老想法不放,年轻人却早就喜欢新鲜内容了,老情怀不光没用,反而成了和年轻人之间的拦路虎。
《风林火山》不行了,还带出个让人叹气的事 —— 成龙本来要在国庆档上的新片《传说》,突然说不上了。据圈里人说,就是因为成龙团队看了《风林火山》的惨样,连夜决定回去重新剪辑。现在成龙都 72 岁了,早不是当年能随便试错的 “功夫大哥”,他拍的每部电影都连着自己的口碑,也连着大家对港片最后的期待,这次撤档,藏着他 “再也输不起” 的无奈,更能看出港片面对市场冲击,根本没什么办法。
其实《风林火山》不是个案,翻过去五年的票房数据,能看清一个残酷的事实:内地观众对纯港片已经没多少耐心了。2023 年最卖座的纯港片是《毒舌律师》,票房才 1.87 亿,这个数连《封神第一部》两天票房的零头都不够。以前港片靠警匪、卧底、枪战题材能火遍内地,现在这些题材早就不新鲜了。内地影视圈不停出新产品,题材、讲故事的方式都在变,可港片还在原地打转,翻来覆去就是卧底、兄弟、枪战那三样,现在连抖音上的短剧都不这么拍了。

不过港片也不是完全没出路,有些创作者已经在试着改变,而且走对了方向。比如从 TVB 出来的王晶,去年拍的《追龙》网剧版,在优酷上播了 5 亿次。这部剧没走港片电影 “花大钱、节奏慢” 的老路子,而是用小成本、快节奏,还加了很多反转,十集就把一个反贪故事讲完了,弹幕里全是 “比电影还好看” 的评论。这种跟着视频平台特点走,贴合大家碎片时间看剧习惯的做法,给港片找了条新路子。
还有一部正在深圳拍的《毒舌大状》(暂定名),也能看出港片想变的诚意。这部片全程请内地编剧,讲的是 “跨境打官司” 的故事,贴近大家的生活,还大胆找脱口秀演员当主演,打破了港片 “只靠老戏骨” 的老规矩。据制片人说,这部片的预算只有《风林火山》的十分之一,可已经有平台提前买了。从这能看出来,这种 “接地气、敢突破” 的尝试,不管是资本还是观众,都更认可。

从《风林火山》亏 4 亿,到成龙紧急撤档,港片现在正经历最难熬的时候 —— 得放下对 “黄金时代情怀” 的依赖,别再执着于 “花大钱、请大腕”,真正去听听市场的声音,搞懂年轻人喜欢啥。或许,等港片不再想着 “拯救自己”,而是专心把一个故事讲好的时候,才能真正迎来新的转机。
文/星动时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