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 月 9 号到 10 号,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和第十八届文华奖的参评剧目,话剧《温暖的味道》要在重庆大剧院开演了,这是它第一次跟山城观众见面。

这部戏讲的是乡村振兴的故事,之前已经在全国近 20 个城市演了 40 多场,口碑一直不错。值得一提的是,它还是这届艺术节参评剧目中,第一个来重庆演出的。
演出前一天,也就是 10 月 8 号下午,主演靳东、刘敏涛、张晞临接受了采访,跟大家聊了聊怎么塑造角色、拍戏时遇到的难题,还有对重庆的印象,让大家知道这部现实题材话剧是怎么创作出来的。

聊角色:扎根真实生活,把人物演 “活”
在《温暖的味道》里,靳东演的驻村第一书记孙光明是核心人物。从之前的电视剧版到现在的话剧版,这个角色不仅是靳东演戏生涯的一次突破,也是他想拍 “贴近老百姓生活” 作品的实践。
靳东说:“我之前演了不少城市里的精英角色,比如法官、律师、医生,这次孙光明从城市到农村,让我有机会真正了解基层生活。”2018 年拍电视剧版的时候,正是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。作为演员,他当时就想深入农村,看看真实的乡村是什么样的,这段经历也为后来演话剧打下了基础。
话剧和电视剧的表现方式不一样,更靠细节和情感打动观众。靳东坦言,一开始排话剧时,团队总觉得 “没冲突就没看头”,直到去延安调研,发现当地 400 万亩苹果林在换品种时,新老观念闹了不少矛盾,这才找到创作方向。“戏里的每一个情节都有现实依据,比如孙光明跟村里老人的相处、新老种植技术的比拼,都是基层工作里常见的事,这就是这部戏的真实之处。”
刘敏涛在戏里演基层干部郝凤仙,是连接新想法和老传统的关键角色。她说,排戏的时候,团队专门去县城、农村调研,还去了黄河边,这些真实经历都成了演戏的 “素材”。“不管是在台上演基层干部,还是现实里基层干部干活,都不容易。每次演出,我对这个角色的理解都会更深一点,就想把基层干部和村民之间的感情传递给大家。”
张晞临演的李玉山是个固执的老汉,跟靳东演的孙光明对手戏很多,看点十足。他说李玉山的 “固执”,其实是因为太爱自己的土地了。虽然大家多是通过电视剧认识他,但他本身是学话剧出身的,这次回到话剧舞台,感觉特别亲切。

聊创作:四年磨一部戏,用心讲好乡村振兴故事
从开始构思剧本到全国巡演,《温暖的味道》前前后后花了四年。三位主演都说,每一次打磨剧本、排练,都是对乡村振兴主题的再理解,也是对 “好好演戏” 这份初心的坚守。
靳东笑着说,从电视剧到话剧,这部戏算是自己 “给自己找的难活”。“农村题材的戏,创作空间相对小,看的人可能也没那么多,但我们从零开始做这部戏,再难也比不上那些在乡村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。咱们这片土地上有这么多值得讲的故事和精神,我们得把它传下去。”
尽管不容易,剧组还是花了很多心思。这次来重庆参加文华奖展演的版本,还是升级后的版本。靳东说:“我们想拿出最大的诚意,给重庆观众带来一部好看、有感情、有温度的戏。”
到现在,《温暖的味道》已经在全国演了不少场,其中靳东、刘敏涛、张晞临主演的版本演了 17 场,刘昊然等年轻演员主演的版本演了 24 场。靳东自豪地说:“一部农村题材的话剧能有这成绩,我们整个团队都特别开心。这说明观众愿意走进剧场,了解现在农村的变化,这也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。”
刘敏涛还分享了排练时的暖心事儿:“靳东作为中国煤矿文工团的团长,每天带着大家从早到晚排戏,还把自己多年的演戏经验分享给大家,帮大家更好地进入角色。大家都愿意为这部戏付出,因为我们知道,乡村振兴的故事需要有人关注、有人来讲,这就是《温暖的味道》的意义。”

聊重庆:爱上山城烟火气,期待戏与城的 “温暖碰撞”
这次来重庆演出,对靳东来说是 “第一次见面”。虽然他去过全国很多城市,但之前从没到过重庆。10 月 7 号晚上到了重庆,哪怕已经很晚了,他还是先去吃了心心念念的火锅。采访时,他还拿出重庆朋友发的美食攻略,说想有空一一去打卡:“早就听说重庆特别美,这次终于有机会亲身感受了。”
对刘敏涛和张晞临来说,重庆是 “老熟人” 了。刘敏涛之前在重庆拍过《怒水西流》《尘封十三载》等作品,在她眼里,重庆是个 “热热闹闹的城市,这份热闹里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温暖”。“希望话剧里的温暖,能和重庆火锅的热气融到一起,让观众看戏的时候,也能想起身边的烟火气。”
张晞临对重庆的夜景和火锅印象特别深:“多年前第一次来重庆拍戏,站在江边看夜景,就觉得这城市太好看了。” 去年拍《走向大西南》的时候,他甚至连续 10 天去同一家火锅店吃了 9 次。采访结束后,他还在大剧院的窗边,兴奋地用手机拍两江交汇的 “鸳鸯锅” 景色,满是对重庆的喜欢。
10 月 9 号到 10 号,《温暖的味道》在重庆大剧院的演出,会通过孙光明等基层干部的故事,带观众感受乡村的变化和温暖,也让人和土地之间的深厚情感,在山城的烟火气里传递更多力量。
文/星动时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