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2 岁的游本昌将养老院当成了 “快乐窝”。阳光洒在藤椅上,他摇着写有 “心安即蓬莱” 的折扇笑道:“人在哪儿,家就在哪儿。”

在养老院里,他的生活充实而鲜活:每天清晨跟着节拍做手指操,边动边背《将进酒》;上午在 “故事会” 里讲《济公》拍摄趣事,逗得老人们开怀;十点半的门球比赛上,他拄着拐杖仍要带队冲锋;午休后,老伴弹《茉莉花》,他跟着哼唱,这段画面被传到网上获数十万点赞。“‘忙’字拆开是‘心亡’,我不能让心闲着。” 这是他活力不减的秘诀。

面对 “儿女不孝” 的猜测,游本昌坦然回应是主动选择 —— 和老伴卖掉市区老房子,搬进康养社区。“人生就是不停换地方‘打拼’,老了也能拼养老院的日子。” 这份主动,与他年轻时的执着一脉相承:76 岁为排《弘一法师》卖北京住房当 “北漂”,拍公益剧《了凡》筹资近千万,却只收电视台一元一集版权费,只为观众能完整看剧。

他眼中的晚年尊严,从不取决于环境。“尊严是自己活出的样子”,就像养老院那位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奶奶,捡花瓣做书签送人,反倒成了大家惦记的人。这种态度贯穿他的艺术生涯:从话剧农奴到开创哑剧,从济公到《繁花》里的 “爷叔”,91 岁仍坚持自己配音。2025 年,他还圆了入党梦,誓词背了一个月,称要 “刻在心里守一辈子”。

如今,他仍闲不下来:计划推出竖屏短剧,让年轻人演绎新济公故事;和女儿发起的 “种子计划”,已让戏剧课走进 10 个县的 50 多所乡村小学,惠及 3 万多师生。傍晚时分,他和老伴在花园里一唱一和,夕阳拉长身影。正如他折扇上所写:“破扇子一扇,风就来;旧鞋子一穿,路就开;心里踏实了,哪儿都是好地方。” 这位老艺术家,用行动诠释着 “人生不停换战场” 的豁达。
(文/人间观察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