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役 4 年就当校长!丁宁执掌 “冠军摇篮” 先农坛体校,乒乓女王新赛道太飒了

常看乒乓球的人,对丁宁肯定不陌生 —— 那个打球时眼神超坚定,拿过 21 个世界冠军的 “乒乓姑娘”。最近刷到个好消息:退役 4 年的她,现在成了北京市先农坛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的校长!原来离开赛场后,她没歇着,反倒在培育体育小将的新 “赛场” 上,又开启了新征程。

想起丁宁的运动员生涯,满是让人佩服的瞬间。1996 年,才几岁的她就攥着乒乓球拍颠球,眼里全是喜欢;2005 年一路拼进国家一队,成了真正的专业选手;2016 年里约奥运会,她拿下女单冠军,终于圆了 “大满贯” 的梦。那会儿她多厉害啊 —— 连续 53 个月稳坐世界第一的宝座,4 次被评上国际乒联最佳女运动员,还进了国际乒联名人堂。这些成绩,搁谁身上不得竖大拇指?

可丁宁从不是那种 “躺在功劳簿上歇着” 的人。2021 年,30 岁的她选择退役,转身就考上了北京大学,读起了体育硕士。有人问她:“都拿大满贯了,咋还这么拼?” 她笑着说:“赛场外的学问多着呢,得好好学才行。” 现在再看,当年这份 “充电”,早就为今天当校长埋下了伏笔。

她现在管的先农坛体校,可不是普通学校 —— 那是咱国家体育圈出了名的 “冠军摇篮”!马龙、张怡宁这些咱耳熟能详的冠军,全是从这儿走出去的。这么多年,这里一共走出 95 位世界冠军,18 枚奥运金牌的荣誉牌,就挂在校园的墙上,看着就提气。而丁宁,是这所顶级体校有史以来第一位女奥运冠军校长,这份担当可不一般。

刚上任没多久,丁宁就拿出了自己的 “治校法子”:把在北大学的体育理论,跟自己打了 20 年球的实战经验揉到一块儿,琢磨出个 “练球 + 读书” 的双轨模式。她常跟队员们唠:“球打得好是真本事,但咱不能只盯着球台 —— 成绩要练,文化课也得跟上,心里要是有啥委屈、压力大,也得有人帮着疏解,这样才能全面长大。”

她管事儿也特别实在,没一点 “校长架子”。知道队员们每天训练累,得吃够营养,她没事就往食堂跑,掀开保温罩看看菜色,还跟师傅念叨:“今天的肉和蔬菜够不够?队员们练体能,蛋白质得跟上。” 在反兴奋剂这件事上,丁宁却一点不含糊,跟队员把话撂得明明白白:“这是绝对不能碰的红线!咱练体育的,凭真本事赢才硬气,耍小聪明的事儿咱不干。” 她还想着给队员开 “抗挫折课”,会跟孩子们讲自己当年输了比赛,躲在训练馆偷偷哭,后来怎么调整心态、重新拿起球拍打回来的事儿,把自己的经验实实在在教给这些年轻人。

为了让孩子们发展得更全面,丁宁还主动撮合体校和汇文中学教育集团合作 —— 现在体校的队员能去中学里,跟普通学生一起上上课、聊聊天;中学生也能来体校,体验专业训练的感觉。两边的资源串起来用,再也不是 “各练各的、各学各的”,孩子们的眼界也宽了。

丁宁的眼光还特别远。她现在还是亚奥理事会的运动员代表,之前去哈萨克斯坦参加国际论坛,用流利的英语跟外国同行唠 “运动员得全面长本事”,听得老外一个劲儿点头。她还想给体校牵线,让队员们能去国外的训练基地学学,多打打国际比赛,见见世面;甚至计划搞个专门给年轻运动员搭的交流平台,让咱的孩子能跟国际上的同龄人聊打球、聊成长,眼界更开阔。

最有意思的是她的管理班子 —— 简直是 “冠军天团”!比如副校长肖若腾,以前是体操名将,拿过奥运奖牌;她还直接管着王皓、王楚钦这些现役教练和运动员。以前在赛场上并肩作战的战友,现在成了工作里的好搭档,搭起了 “校长 – 教练 – 运动员” 的新班子,沟通起来特别顺畅。丁宁还搞了个 “导师计划”,让马龙这些师兄师姐常回体校,带着新人练球,跟他们讲比赛里的技巧、遇到困难怎么扛,把 “老带新” 的老规矩捡了起来,特别暖心。最近她还重新调整了 9 支运动队的结构,把选拔年轻队员的标准也明确了,这所老体校一下子就有了新活力。

从奥运领奖台上捧着金牌笑,到体校校长办公室里跟教练、队员聊规划,丁宁的 “战场” 变了,但那股不服输、想把事儿做好的劲儿,一点儿没减。她用自己打比赛的韧劲、读书学到的知识,还有看世界的眼光,正把先农坛体校这个 “冠军摇篮”,变成更不一样的地方 —— 不光能练出会打球的好苗子,还能让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价值。就像她之前在北大毕业时说的:“体育的终点从来不是领奖台,而是让每个追梦者都能活出彩。” 现在,这位新校长正用行动证明,离开球拍的她,照样能在新赛道上,写出特别精彩的故事。

(文/人间观察员)

目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