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全年最低价” 是忽悠?2025 双十一 3 个套路让你多花几百,避坑要快

双十一变 “吐槽大会”:“全年最低价” 根本是忽悠?

10 月 20 号双十一预售一开场,# 双十一没便宜 #就冲上了热搜。河北有网友晒购物车:之前直播间说这衣服不到 655 块,结果活动价标到 675;山东网友更气,保暖内衣平时 85 块,活动前直接涨到 215,贵了一倍还多!光新浪黑猫投诉平台,半天就多了 200 多条吐槽,全是说 “看着有优惠,实际比平时还贵” 的。

3 个套路拆明白:这些 “优惠” 其实都是坑

套路 1:价格 “障眼法”—— 先涨价再打折,玩的就是数字游戏

  • 预售反而比现货贵:有人买猫粮,预售付了 321 块,结果发现直接买现货才 308;还有人买护肤品,预售 1535 块,现货居然便宜 12 块,找客服问,人家就说 “那你退款重拍呗”。
  • 活动前偷偷涨价:电暖器平时 129 块,快到双十一涨到 198;安踏白鞋原来 199,直接标到 299,就算凑够满减,最后花的钱比平时还多。
  • 同个商品两个价:荣耀 X70 手机在一家店挂两个链接,差价能有 100 块,商家就靠这招钻活动漏洞,套取补贴。

套路 2:保价 “文字坑”—— 承诺 “不买贵”,实际全是 “霸王条款”

平台都喊 “双十一保价,买贵退差价”,但里面猫腻多:

  • 差价不算 “红包券”:有人买小米台灯,发现买贵了 29 块多,找保价只退 5 块,客服说 “你用的红包、消费券不算在差价里”。
  • 限量券 “不算数”:在喵速达买手机,用了 9 折券省了 133 块,后来发现没券也能买到这价,找保价,平台说 “这券是限量的,不算优惠”,但之前根本没说这规矩。
  • 满减规则比奥数难:跨店满减、品类券、直播红包叠一起,算半天也算不明白;用 AI 算,还总因为藏着的规则出错,最后还是多花钱。

套路 3:营销 “小陷阱”—— 赠品、捆绑看着香,其实藏着隐形成本

  • 小样比正装还贵:美妆店总说 “买正装送小样”,但你算算账就知道,小样按毫升算,比正装还贵;而且旗舰店的价格,比免税店贵了一倍。
  • 强制买 “大套餐”:买童装、家电时,商家总推 “大盒套装”,比如洗衣液一次买 10 瓶,你明明只需要 2 瓶,为了买刚需的,也得被迫囤一堆用不上的。
  • 低价订单 “不发货”:胜道体育就有人吐槽,买了低价的鞋,商家说 “没货” 不发,结果同款鞋在另一个链接卖高价,明摆着逼你买贵的。

为什么会有这些套路?电商和商家的 “小算盘”

  1. 平台要冲业绩:为了显得销量高,平台就算知道商家涨价也不管;而且平台收的坑位费、服务费,最后都加在我们买的东西上,价格自然贵了。
  2. 商家被流量 “绑架”:直播间抽成能到一半,商家不涨价就赚不到钱;加上现在没有国家补贴了,大家电的优惠比以前少了一大截。
  3. “简化规则” 是假象:天猫说取消跨店满减,改成 “官方直接减 15%”,但有人实测,像润百颜这种护肤品,比去年双十一还贵 80 块。

教你 3 招避坑:别再当 “冤大头”

  1. 先比价再下手:用荣耀手机自带的 Magic OS 9.0 比价功能,或者装个 “慢慢买” 插件,能看到商品的历史价格,是不是真便宜一眼就知。
  2. 遇坑别忍,留证据维权:订单截图、和客服的聊天记录都存好,要是发现价格欺诈,直接找 12315 举报,按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,咱们能要赔偿。
  3. 别凑单乱买:优先选 “官方直接减” 的商品,别为了凑满减买一堆用不上的;“买赠” 噱头也别信,很多时候赠品根本不值钱。

今年是双十一第 17 年了,现在网购的人增长慢了,大家早不是只看 “低价” 的冤大头,更在意买得省心、实在。平台说的 “真便宜”,要是一测就露馅,早晚把大家的信任败光。就像专家说的:“现在电商拼的不是谁规则玩得溜,而是价格实不实、服务好不好 —— 玩套路的,早晚会被淘汰。”

(文/人间观察员)

目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