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宿迁这座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里,有一位 “00 后” 姑娘过着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生活:白天,她站在小学教室里,握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,用温柔的声音给孩子们讲知识;傍晚,她拿起鼓棒,在足球赛场边敲出震天的鼓点,为家乡球队呐喊助威。她就是金鸡湖路小学的老师王斯文,也是宿迁市霸王球迷会里少见的女鼓手。

说起来当鼓手这事儿,纯属巧合。今年 “苏超” 联赛要开打之前,霸王球迷会一直犯愁 —— 缺个能稳住节奏的鼓手。王斯文的同事知道她大学时在学校乐队待过,敲过架子鼓,对节奏特别敏感,就顺口问她愿不愿意来试试。“当时我也没多想,就觉得挺新鲜的。” 王斯文笑着说,“大学毕业之后就没怎么碰过鼓了,而且能给家乡球队加油,也是件挺有意义的事儿,就答应了。” 可真上手之后她才发现,球迷会的鼓和乐队的鼓完全不是一回事儿。乐队里的鼓是跟着乐谱走,讲究的是旋律配合;但赛场边的鼓,得跟着比赛节奏来,还得和周围球迷的呐喊呼应上,什么时候该快、什么时候该慢,都有门道。就拿最简单的助威节奏来说,球员带球往前冲的时候,鼓点得密一点儿、响一点儿,跟着大家的喊叫声一起推气氛;要是球队在防守,节奏就得稳下来,慢慢敲,给球员们鼓劲儿。为了练准这些节奏,王斯文每天下班都不着急回家,拎着鼓棒就往球迷会的排练点跑。
那段时间,每天晚上排练室里都只有 “咚咚咚” 的鼓点声。一开始她总跟不上大家的呐喊,要么敲快了,要么慢半拍,练得手都酸了。可她没泄气,把常用的节奏录下来,上班路上听,午休的时候也在脑子里过一遍,就连批改作业的间隙,手指都在桌子上轻轻敲着找感觉。
高强度的练习很快就有了 “代价”—— 她的手掌心被鼓棒磨得通红,没几天就起了水泡。有时候水泡破了,鼓棒一碰到伤口,疼得她直咧嘴。同事看见她手上的伤,都劝她:“要不歇两天再练?别把自己搞这么累。”
可王斯文摇摇头,找了块创可贴把伤口包好,第二天还是准时出现在排练室。“我一想到球员们在场上跑九十分钟,浑身是汗,有时候还会受伤,我这点疼算啥啊?” 她说,每次练累了,只要想起赛场上球员们拼劲儿,就觉得又有力量了。
今年国庆假期,别人都忙着带家人出去玩,或者在家歇着,王斯文却把假期排得满满当当 —— 全是球迷会的排练。因为 “宿超” 联赛马上要开始了,大 家都想在主场给宿迁经开区队好好加油。十月的宿迁已经有点凉了,早晚出门都得穿件薄外套,可排练室里却热得很。王斯文和其他球迷挤在不大的房间里,一遍又一遍地练配合。有时候一个节奏没敲对,就从头再来,直到所有人都觉得 “对味儿” 了才算完。练到后来,她的衣服都被汗浸湿了,嗓子也喊哑了,可眼睛里却亮闪闪的,满是期待。 其实在当鼓手之前,王斯文对足球一窍不通。“以前看别人踢足球,就觉得一群人追着一个球跑,也看不懂啥战术,就看个热闹。” 她坦言,可自从加入球迷会,跟着大家一起看训练、看比赛,她慢慢懂了足球里的门道,也越来越佩服这些球员。
有一场 “苏超” 比赛她记得特别清楚:当时宿迁队的一个球员在拼抢的时候不小心扭到了脚踝,疼得蹲在地上。大家都以为他会下场休息,可他揉了揉脚踝,又站起来接着跑,一直坚持到比赛结束。“当时我在看台上敲着鼓,看着他一瘸一拐还在拼的样子,眼泪都快下来了。” 王斯文说,从那以后,她才真正明白,足球不只是输赢,更重要的是那份不放弃的劲儿。
现在的她,不光能精准地跟着比赛节奏敲鼓,还能从球员的跑位、传球里看出点门道。“有时候看到球员们在场上有点累了,我就会把鼓点放慢,轻轻敲,让他们能感受到我们还在陪着他们。” 她说,鼓点不是瞎敲的噪音,是能传递心意的。有好几次,宿迁队在落后的时候,她带着大家慢慢敲鼓,周围的球迷也跟着一起喊 “加油”,没过多久,球员们像是被鼓点唤醒了一样,又开始积极跑位、拼抢,甚至还能扳回比分。“宿超” 要开始的消息一出来,王斯文第一时间就跟球迷会说:“我还当鼓手,给咱们经开区队加油!” 她现在每天的生活还是很忙碌:早上七点多到学校,批改作业、上课、和孩子们互动;下午五点多下班,要么去排练,要么去赛场。虽然连轴转,可她一点都不觉得累。
“在学校里,我希望能帮孩子们打好学习的基础,让他们喜欢上学习;在赛场上,我希望能用鼓点给球员们力量,让他们知道有很多人在支持他们。” 王斯文说,不管是当老师还是当鼓手,本质上都是在传递热爱 —— 对知识的热爱,对家乡球队的热爱。
每天傍晚,当金鸡湖路小学的放学铃声响过之后,王斯文会收拾好教案,把鼓棒放进包里,朝着足球场的方向走去。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,手里的鼓棒在余晖下闪着光。不一会儿,赛场上就会响起清脆又有力的鼓点,和球迷们的呐喊声混在一起,在夜空中回荡。

这鼓点里,藏着一个 “00 后” 姑娘的热爱,也藏着一座城市对足球的热情。而王斯文还会继续在讲台和赛场之间奔波,用粉笔传递知识,用鼓点传递力量,把这份热爱,带给更多人。
文/星动时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