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 eSIM 手机成了热门话题,好多人都在聊 “以后手机不用插卡了”“说不定能做得更薄”—— 其实这技术藏了好多年,现在终于要走进咱们的生活了。
先跟大家说清楚,eSIM 到底是啥?咱们以前用的手机卡,都是能拿出来的小卡片(就是常说的 SIM 卡),而 eSIM 是张 “看不见的卡”,直接装在手机芯片里。要连网的时候,不用插卡,用网络就能把通信数据直接传到手机里,特别方便。而且就在 10 月 13 号,移动、联通、电信这三大运营商,都拿到了工信部的许可,能正式搞 eSIM 手机的商用测试了 —— 这意味着,eSIM 手机真的要开始卖了。
最先行动的是苹果,他们要出一款国产的 eSIM 手机,叫 iPhone Air。之前因为网络支持的问题,这手机一直没在国内上市,现在障碍终于清掉了,已经宣布 10 月 17 号开始预售,22 号正式卖,三大运营商也都明确说会支持它的 eSIM 服务。最实用的是,这手机在国内能用,要是出国玩,还能激活国外的 eSIM,覆盖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,经常出国的人再也不用换卡了。
国内的手机品牌也没慢下来。OPPO 的 Find 系列负责人周意保,已经在社交平台上透露了:当晚发布的 Find X9 系列里,就有能支持 eSIM 的机型,算是国内最早有这功能的旗舰机之一。不过考虑到还有人习惯用实体卡,这系列手机没完全取消卡槽,而是 eSIM 和实体卡都能用,算是个过渡。至于华为,现在也在偷偷准备 —— 有消息说,他们正在测试一款带 eSIM 的超薄新机,还装了新的自研麒麟 9030 芯片,估计下个月发布的 Mate80 系列里,就能看到这款手机了,继续琢磨怎么把通信技术和手机设计结合得更好。
eSIM 手机最直观的好处,就是能让手机变轻薄。以前的小卡片(Nano-SIM 卡)看着小,其实要占不少空间(大概 12.3 毫米 ×8.8 毫米 ×0.67 毫米),而 eSIM 芯片只占它 1/3 的地方,还直接焊在手机主板上,连卡槽都不用留了。这样一来,手机就能做得更薄,省出来的空间还能装更大的电池、更好的摄像头,或者加其他有用的零件。而且没有卡槽,手机防尘、防水、抗摔的能力也会变强,用着更耐用。

对咱们普通用户来说,用 eSIM 也省事多了。以前办手机号、换号,或者想从一个运营商转到另一个(携号转网),都得等实体卡寄过来,还得用卡针抠卡槽装卡;现在只要带身份证和支持 eSIM 的手机,去营业厅就能直接办,一步到位。而且一部手机最多能开 2 个国内运营商的 eSIM 号,想装两个号不用插两张卡,多方便。不过有几点得提醒大家:办 eSIM 还是得遵守 “一个身份证最多办 5 个号” 的规矩;要是自己在手机里删了 eSIM 的数据,不算真的销号,必须找运营商办手续才行;另外,别自己拆手机里的 eSIM 芯片,拆坏了不仅手机可能用不了,还可能泄露个人信息。
从整个行业来看,eSIM 能落地,其实是通信行业和手机行业一起推进的结果。早在 2018 年,联通就开始试运营 eSIM 了,现在预约用 eSIM 的人已经超过 18 万,能适配的设备有 75 款,不光是手机,还有智能手表这些,甚至工业设备也能用。移动和电信也跟上了,在全国 31 个省、市同步开通服务,让 eSIM 从智能穿戴这些 “小领域”,正式走进了手机这个 “主战场”。这事儿对运营商来说,能省不少拉新、运营的成本;对咱们来说,以后换手机、换平板,甚至用车载设备,都可能因为 eSIM 迎来一波更新潮。据 GSMA(一个全球通信领域的组织)预测,到 2030 年,超过一半的物联网设备(比如智能家电、车载系统)都会用 eSIM。
从 2011 年苹果申请第一份 eSIM 专利,到 2016 年 GSMA 定好统一规则,再到现在国内正式开始商用测试,eSIM 花了十多年才成熟。现在苹果、华为、OPPO 这些大牌子都在推 eSIM 手机,运营商也都跟上了,手机 “不用插卡” 的时代真的要来了。这不光是手机变样、咱们用着方便,往后跟 5G-A、AI 这些新技术结合起来,智能设备之间的连接肯定会更顺,能玩的新花样也会更多。

(文/人间观察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