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晶评林志玲:聊聊 “美” 和 “演员” 那点事儿

2025 年 10 月,导演王晶在一档访谈节目里说的话,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块大石头,在娱乐圈搅起了不小的动静。这位出了名敢说大实话、亲眼见证过香港电影最辉煌年代的导演,把话题对准了曾经被大家叫做 “国民女神” 的林志玲。他不光直接说林志玲的 “美是包装出来的”,还放了句更犀利的话:“我连王祖贤都觉得不够美,怎么会觉得她美呢?”,顺带还质疑林志玲的演技,反问大家:“你们说说,她有哪部戏演得好啊?”。这场隔了好些年的行业评价,不光牵扯出这两位娱乐圈人物过去的一点交集,更让影视圈里 “偶像明星” 和 “演员” 到底怎么分、大家的审美标准这些年怎么变的问题,又一次被摆到了台面上。

事儿的来龙去脉:迟到的 “行业评价”

这次引发热议的访谈片段,可不是王晶第一次说起林志玲。从访谈里能知道,王晶早年间其实想邀请林志玲到香港发展。那时候林志玲刚凭着 “台湾第一美女” 的头衔火起来,主持的工作做得顺风顺水,正处在事业往上走的阶段。王晶在香港影视圈是老资历了,以前拍过不少经典的影视作品,也发掘过不少有潜力的演员。在当时,能得到他的邀请,对想在演艺路上走得更远的艺人来说,绝对是个难得的好机会。可谁知道,这么看起来顺理成章的合作,最后因为林志玲经纪公司不同意签约,没能成事儿,这也成了两人过去交集里的一个小插曲。

过了这么多年,王晶在访谈里再提到林志玲,话里已经没有当年想邀请她时的期待了,反而多了不少犀利的点评。他明确说林志玲是 “偶像明星”,不是 “演员”,觉得她能火,更多是靠外貌包装和偶像式的运营,不是靠扎实的演技。聊到林志玲在银幕上的魅力,王晶更直接:“我个人没觉得她有啥特别的魅力”,还说她的美缺了点内在的东西,就是典型的 “包装出来的产物”。而 “我连王祖贤都觉得不够美,怎么会觉得她美呢?” 这句话,直接把争议推到了最高点。王祖贤可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标志性女演员之一,当年演《倩女幽魂》里的聂小倩,成了多少人心里的 “女神”。她那种清冷又脱俗的气质,还有特别能打动人的演技,到现在还是大家公认的经典。王晶拿王祖贤当参照,说林志玲不够美,不光能看出他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,也让大家开始热烈讨论 “美” 到底该怎么定义、怎么衡量。

另外,王晶还直接质疑林志玲的演技,反问观众 “你看她有哪一部戏演得好?”。这话也不是没道理,回头看看林志玲的演艺之路,虽说她从 2008 年正式进影视圈开始,拍了《赤壁》《刺陵》《幸福额度》这些电影,其中在《赤壁》里演小乔,还拿到了第 28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的提名,但跟她 “国民女神” 的高人气比起来,她的演技一直没得到行业里大多数人的认可。观众对她演的作品评价也不一样,有的观众觉得她演角色没什么突破,表演有点生硬,总摆脱不了 “花瓶” 的标签;也有观众觉得她在某些作品里还是有点潜力的,就是没碰到适合自己的角色。王晶这一质疑,正好点到了林志玲演艺生涯里一直存在的 “演技争议”,也让 “偶像明星怎么变成实力派演员” 这个话题,又一次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。

林志玲:从 “台湾第一美女” 到 “退圈当妈” 的人生路

要想明白王晶为啥这么评价林志玲,咱们得先了解林志玲的人生经历,看看这位曾经火遍两岸三地的 “国民女神”,到底走了一条什么样的演艺路。1974 年 11 月 29 日,林志玲出生在台湾省,家里条件不错,这给了她很好的教育机会。长大以后,她去了国外留学,从多伦多大学毕业,学的是西方美术史和经济学,在娱乐圈里也算是少见的高学历艺人了。这样的教育背景,让林志玲身上自带一种优雅又有文化的气质,也为她后来的演艺事业打下了不一样的个人魅力基础。

2003 年是林志玲演艺事业的开始。这一年,她开始主持好几档综艺节目,凭着甜美的长相、温柔的声音和大方得体的台风,很快在台湾娱乐圈闯出了名气。也是在这一年,她被选为 “台湾第一美女”,这个头衔不光让她的知名度大大提高,还让她成了大家心里 “美” 的代表。从那以后,林志玲的主持事业越做越好,她先后主持了《流行 In House》《志永智勇电力学校》这些热门节目,跟不少有名的艺人合作过,影响力也越来越大。主持做得成功,让林志玲积累了很多粉丝,也为她后来进影视圈铺了路。

2008 年,林志玲的演艺生涯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—— 正式进入影视圈。她拍的第一部电影,就是吴宇森导演的大制作《赤壁》,在里面演周瑜的妻子小乔。对第一次拍电影的林志玲来说,这个角色既是机会也是挑战。小乔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女,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性格,要演好可不容易。为了把小乔演好,林志玲在拍戏前做了不少准备,不光查了相关的历史资料,还专门学了古琴、古代礼仪这些知识。最后,她的努力也得到了一点认可,凭着这个角色拿到了第 28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的提名。虽然最后没获奖,但这个提名好歹是对她演戏能力的初步肯定,也让她在影视圈站稳了脚。

在这之后,林志玲又拍了《刺陵》《幸福额度》《101 次求婚》等不少影视作品,还尝试了不同类型的角色。在《刺陵》里,她演一个勇敢坚强的考古学家;在《幸福额度》里,她一个人演两个角色,分别是性格完全不同的双胞胎姐妹;在《101 次求婚》里,她演一个漂亮的小提琴手。从这些角色能看出来,林志玲也想摆脱 “花瓶” 的标签,努力变成实力派演员。可就像王晶质疑的那样,她的演技一直没达到行业里顶尖的水平,大部分作品的口碑和票房也不怎么样,“演技生硬”“演的角色都差不多” 这样的评价,一直跟着她的影视生涯。

除了事业上有起有落,林志玲的个人生活也一直被大家关注着。2019 年 6 月 6 日,林志玲突然在社交平台上宣布结婚的消息,老公是日本艺人 AKIRA(黑泽良平)。这消息一出来,全网都炸了,网友们讨论得特别热烈。有人祝福她,觉得她终于找到了幸福;也有人不理解她的选择,甚至还引发了一些争议。但林志玲没太受外界议论的影响,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幸福,婚后两人的生活也挺甜蜜的。

2022 年 1 月 31 日,林志玲又传来好消息,宣布自己生了孩子,成了妈妈。当了妈妈以后,林志玲把生活的重心慢慢放到了家庭上,在演艺事业上花的心思也明显少了。2023 年 6 月 10 日,有媒体报道说,48 岁的林志玲在一档节目里说以后不会再回演艺圈工作了。这个决定又一次引发了网友的热议,有人觉得可惜,认为她的演艺事业还能有更大的发展;也有人表示理解,觉得她选择回归家庭是自己的自由,也是一种幸福。从 “台湾第一美女” 到 “退圈当妈”,林志玲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,她每一个选择都让大家特别关注,而她在演艺事业上的表现,也成了行业里和观众们评价的焦点。

王晶: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 “见证者” 和 “争议人物”

作为这次事件的另一个关键人物,王晶的评价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,和他在香港影视圈的地位,还有他平时说话的风格分不开。王晶出生在电影世家,他爸爸王天林是香港有名的导演和监制,以前拍过《射雕英雄传》《楚留香》这些经典的电视剧。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,王晶从小就对电影特别感兴趣,长大以后也顺理成章地进了影视行业。

从 1981 年导演第一部电影《千王斗千霸》开始,王晶在香港影视圈活跃了四十多年,拍了《赌神》《逃学威龙》《鹿鼎记》等好多经典的影视作品。这些作品不光票房成绩特别好,还成了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品,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。王晶导演的风格,就是特别商业化、娱乐性强,他很会抓住观众喜欢什么,拍出来的作品特别符合市场的需求。同时,他也很会发掘新人、培养演员,周星驰、刘德华、张家辉这些有名的演员,都曾经和他合作过,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出了好演技,慢慢成长为娱乐圈里的中坚力量。

不过,王晶也是个特别有争议的导演。他的作品虽然票房好,但也有不少人批评他的作品太商业化,没什么深度和艺术性,还存在 “低俗”“恶搞” 这样的问题。另外,王晶说话也特别直接,经常在公开场合发表对娱乐圈里人和事的看法,想什么就说什么,一点也不藏着掖着,所以也经常引发争议。这次评价林志玲,就是他平时说话风格的体现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王晶在评价里说 “我连王祖贤都觉得不够美”,这话不只是他个人的审美喜好,背后还能看出来他对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怀念,还有对现在娱乐圈审美标准的看法。在王晶看来,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女演员,不光长得好看,还有扎实的演技和独特的个人魅力,她们的美是从里到外的,能通过演的角色传递给观众。可现在娱乐圈里的一些 “偶像明星”,虽然靠外貌包装和偶像式运营火了起来,有很高的人气,但在演技和个人魅力方面还差得远,她们的美缺了内在的支撑,很难在观众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。王晶拿王祖贤当参照,既是怀念过去的好时光,也是在批评现在娱乐圈里 “只看重外貌,不看重实力” 的现象。

争议背后:影视圈的 “身份划分” 和 “审美变化”

王晶对林志玲的评价,表面上是他个人对艺人的看法,实际上反映出了影视圈长期存在的 “偶像明星” 和 “演员” 怎么划分的争议。在娱乐圈里,“偶像明星” 和 “演员” 是两个有关系但又不一样的概念。“偶像明星” 通常靠出众的外貌、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大量的粉丝吸引关注,他们主要的工作包括发音乐作品、参加综艺节目、拍广告代言等,演戏更多是因为他们有 “偶像” 这个身份才延伸出来的;而 “演员” 则靠演技吃饭,主要工作就是拍影视作品,通过演不同类型的角色来展示自己的表演能力,获得观众和行业里的认可。

但现在的影视圈里,“偶像明星” 和 “演员” 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。很多 “偶像明星” 凭着高人气,纷纷跨界进了影视圈,拍起了影视作品,想变成 “演员”。这种跨界一方面给影视圈带来了更多的流量和关注度,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不少问题。因为有些 “偶像明星” 没接受过系统的表演训练,演技不行,他们拍的影视作品口碑往往不好,不仅影响了作品的质量,还抢占了实力派演员的发展机会。所以,怎么划分 “偶像明星” 和 “演员” 的身份,怎么引导 “偶像明星” 提高演技、成功转型,成了影视圈急需解决的问题。

王晶把林志玲归为 “偶像明星”,不认为她是 “演员”,还质疑她的演技,正是对这个行业问题的直接反映。在他看来,林志玲虽然在影视圈待了很多年,但一直没摆脱 “偶像明星” 的标签,演技也没达到 “演员” 的标准。这个评价虽然尖锐,但也让行业里和观众们开始深入思考 “偶像明星转型” 的问题。其实,在娱乐圈里,从 “偶像明星” 成功变成 “演员” 的例子也不少,比如黄渤、王迅这些艺人,他们一开始并不是以演员的身份出道的,但靠着后天的努力和对表演的热爱,慢慢在影视圈站稳了脚跟,成了大家认可的实力派演员。这些例子说明,“偶像明星” 不是不能转型成 “演员”,关键是能不能放下 “偶像” 的光环,踏踏实实地提高自己的演技,用作品证明自己的价值。

除了 “身份划分” 的争议,王晶的评价还让大家开始讨论 “审美变化” 的问题。不同的时代,大家的审美标准往往会不一样。在香港电影黄金时代,大家更看重艺人的综合素养,既包括外貌,也包括演技、气质这些内在的东西。王祖贤、张曼玉、林青霞这些女演员,之所以能成为经典,就是因为她们不光长得好看,还有扎实的演技和独特的个人魅力,她们的美能跨越时代,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。可现在的娱乐圈,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,“颜值经济” 越来越火,大家的审美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 “只看重外貌,不看重内在” 的倾向。很多 “偶像明星” 靠精致的外貌和包装,很快就火了起来,但在内在素养和专业能力方面却差了很多。

王晶拿王祖贤当参照,说林志玲不够美,正是对现在 “只看颜值” 这种审美倾向的批评。他觉得,真正的美应该是从里到外的,需要有内在的素养和专业能力作为支撑,不只是靠外貌包装。这个观点也得到了不少网友的认同,有网友说:“王祖贤的美是有灵魂的,她演的聂小倩到现在都没人能超越,林志玲虽然长得漂亮,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” 也有网友认为:“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一样,不能一概而论,但王晶的话也提醒我们,不能只看重外貌,内在的东西也很重要。”

从这件事想到的:流量和实力怎么平衡?

王晶评价林志玲这件事,不光让大家热烈讨论,也让影视圈开始深刻反思。现在的影视圈里,怎么平衡流量和实力一直是个难题。一方面,“偶像明星” 带来的流量能让影视作品得到更多的关注,票房也可能更高,所以很多制片方和导演都愿意邀请 “偶像明星” 拍戏;另一方面,“偶像明星” 演技不行,又会影响作品的质量,导致口碑变差。怎么在流量和实力之间找到平衡点,成了影视圈发展的关键。

对 “偶像明星” 来说,要想平衡流量和实力,首先得明确自己的定位,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。“偶像明星” 不能只满足于靠外貌和流量吸引关注,应该把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当成首要目标。不管是唱歌、跳舞还是演戏,都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、去训练。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能力,才能在娱乐圈里长久地发展下去,实现从 “偶像明星” 到 “实力派艺人” 的转型。

对制片方和导演来说,选演员的时候,不能只看重艺人的流量和人气,更应该看重艺人的演技和综合素养。虽然流量能给作品带来短期的收益,但作品的质量才是长久发展的关键。只有拍出高质量的影视作品,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和信任,让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。同时,制片方和导演也应该给 “偶像明星” 更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,帮助他们提高演技,成功转型。

对观众来说,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,不盲目追求 “颜值” 和流量,更要关注艺人的专业能力和作品的质量。观众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影视圈的发展方向,只有当观众更看重作品的质量和艺人的实力时,制片方和导演才会更重视演员的演技,推动影视圈朝着更健康、更良性的方向发展。

另外,影视圈也需要建立更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,给实力派演员更多的认可和支持,鼓励他们拍出更多优秀的作品。同时,对 “偶像明星” 的转型,也应该多一些包容和耐心,给他们提供一个公平、公正的发展环境。只有整个行业一起努力,才能平衡好流量和实力,推动影视圈发展到新的高度。

最后想说的

王晶评价林志玲这件事,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影视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。从 “台湾第一美女” 到 “退圈当妈”,林志玲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,她在演艺事业上的努力和遇到的争议,就像是娱乐圈的一个缩影;而王晶作为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 “见证者”,他那些犀利的评价,不光表达了自己的观点,也让行业里和观众们开始深入思考 “偶像明星” 和 “演员” 怎么划分、审美标准怎么变、流量和实力怎么平衡这些问题。

在娱乐圈这个变化多、挑战也多的行业里,不管是 “偶像明星” 还是 “演员”,都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,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。

文/星动时刻

目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