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好好的 “童话王国”,咋就成了 “吓人打卡地”?
10 月中旬,云南丽江的 “荒野之国” 景区突然上了热搜,可不是因为啥好事 —— 是因为道歉。可能有人没听过这地方,其实它之前挺火的:是艺术家乔小刀专门为女儿打造的,宣传里满是 “梦幻小木屋”“可爱机械玩偶”,走的是亲子都爱的童话风。之前每到节假日,不少家长都会带娃来,一年能接待 3 万多游客,在丽江景区好评榜里还排到过第二,算是个小有名气的网红地。
可这次翻车,全因两个雕塑。一个被网友叫 “人体蜈蚣”:十多个玩偶的身子连在一起,头挨着头、脚接着脚,像串糖葫芦似的,但玩偶的表情都有点僵硬,串在一起后,远远看就像恐怖片里的造型,让人心里发毛;还有个 “三面女孩”,一个玩偶身子上叠了三张脸,眼神还挺怪,完全不是童话里该有的样子。
有游客把这俩雕塑拍了视频发网上,评论区一下炸了:“这叫童话?晚上看能吓哭小孩吧!”“带娃来玩,刚进园区就看见这个,赶紧把孩子眼睛捂住了”。景区一开始还不服气,出来辩解:“是博主故意调了滤镜,把颜色弄暗了,才显得吓人”。可网友根本不买账,有人直接晒出无滤镜照片:“就算没调色,这雕塑摆在满是小木马、彩虹灯的童话区里,也太突兀了吧?跟‘温馨’俩字半毛钱关系没有!”
就这么吵了 3 天,景区终于松口了:不仅把有争议的雕塑全拆了,还发了声明道歉,说 “以后会多听大家的意见,不让游客不舒服”。可这会儿,“荒野之国” 的口碑已经掉下来了,不少人在网上调侃它成了 “恐怖打卡地”,原本计划去的家长,也纷纷改了行程。

艺术家想咋创作都行?公共场所得顾大家感受
其实这事很简单:艺术家自己在家搞创作,哪怕做的东西再特别、再小众,那是自己的事,喜欢的人自然会懂;可景区是敞开大门给所有人去的,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,下到刚会走路的小孩,什么年龄段的人都有,这时候搞艺术,就得考虑大多数人的感受。
就说那个 “人体蜈蚣”,后来有人扒出来,是乔小刀照着歌手梁龙的样子做的,本来是跟梁龙演唱会联动的艺术尝试 —— 可能喜欢这种 “荒诞风” 的小众粉丝,会觉得挺有创意;但景区不是演唱会现场啊!来这儿的大多是冲 “童话” 来的家长和孩子,他们期待的是软萌的玩偶、彩色的布景,结果撞见个像恐怖片里的雕塑,换谁都会不舒服。
有搞文化研究的专家就说过:现在的艺术确实鼓励大胆尝试,大家也该多包容不同风格,但 “公共场所的艺术” 和 “私人创作” 不一样。私人创作不用管别人怎么看,可公共场所的东西,得先想 “会不会让大多数人觉得别扭”。景区一开始把锅甩给 “滤镜”,其实没说到点子上 —— 滤镜能改颜色,可雕塑的怪样子是刻在那儿的,跟周围的童话场景根本不搭,这才是问题的关键。
好多文旅项目其实都犯过类似的错:总觉得 “艺术就得特别”,把小众的、普通人看不懂的东西往景区里塞,最后落得 “花钱买骂”。说到底,公共场所的艺术,核心不是 “显个性”,而是 “让人能接受”。

公共场所的艺术,别丢了 “不吓人、能沟通” 的底线
拆雕塑只是表面功夫,真正该改的,是景区对 “公共艺术” 的思路。乔小刀为女儿建 “童话王国” 的初心是好的,想把自己的创意变成能让人喜欢的地方,可既然对外开放了,“温馨可爱” 就不能只停在宣传语里,得让每个来的游客真真切切感受到 —— 而不是看到跟定位完全不符的 “吓人雕塑”。
不光是 “荒野之国”,整个文旅行业都得明白:用艺术给景区加分,不是制造话题、博眼球,更不是搞 “小众优越感”。就像有些景区搞的 “麦田怪圈”“星空灯展”,之所以受欢迎,不是因为多特别,而是因为大人小孩都能从中找到乐趣 —— 拍照好看、玩着开心,还能感受到创意的温度。
所以说到底,公共场所的艺术,得守住一个底线:“不吓人、能沟通”。别让创意变成 “惊吓”,别让艺术变成 “隔阂”,这样才能让景区真正留住游客,而不是只靠道歉收场。

(文/人间观察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