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短剧成了 “造星机器”:年初《好一个乖乖女》捧红柯淳、余茵,年中曾辉韩雨彤等 CP 频出爆款,暑假《18 岁太奶奶》带火李柯以,9 月刘萧旭凭 “老孩叔” 人气暴涨。反观长剧,却好久没见新人出圈、爆款频现的热闹,如今总围着熟脸转,难有新面孔冒头。

短剧能批量造星,关键在 “短平快”。一集就几分钟,剧情直奔冲突,角色特点鲜明 ——“乖乖女” 的反差、大女主的爽感、“老孩叔” 的温柔,新人不用琢磨复杂情绪,抓准核心就能演;观众也能快速记住 “角色 + 演员”,绑定感强。更重要的是,短剧拍得快、花钱少,投资方不用担大风险,既愿用片酬低的新人省成本,也爱新人的 “新鲜感”,避免观众看熟脸腻味。再加上短视频推高光片段,一段剧情火了,演员热度跟着就上来。

长剧冷清是多重难题叠加。三四十集的篇幅要复杂剧情、细腻角色成长,对演员台词、情绪把控要求高,新人没经验,难撑住角色变化,易被说 “演技生硬”。而且长剧拍得慢(动辄半年)、成本高(几千万上亿),投资方不敢冒险,宁愿找有流量的熟脸 —— 哪怕剧情一般,熟脸也能保基本观看量。好资源被熟脸占了,新人只能演支线小角色,戏份少、人设模糊,既没法展现实力,也留不下印象。

更关键的是传播差异:短剧靠短视频,刷片段就能记住演员;长剧要在长视频平台连续追,前期节奏慢的话,新人亮点很容易被稀释,等有高光时刻,观众可能早弃剧了。

短剧造星是行业适应传播变化的结果,也契合观众爱紧凑内容的需求。长剧想打破僵局,不妨精简剧情、突出角色,多给新人演核心角色的机会 —— 毕竟不管短剧还是长剧,行业活力终究要靠新鲜血液撑起来。
(文/人间观察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