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孩子没遗嘱,丁克夫妻的钱和房子归谁?答案在这

第一批丁克夫妻渐入晚年,他们没法定继承人(如父母、兄弟姐妹均不在)、没留遗嘱也没签扶养协议,身后财产归谁成了热点。​

我国《民法典》早有规定:无人继承又无遗赠的财产,原则上归国家用于公益;若死者是农村集体、老国企集体等成员,财产归所在集体。上海葛老伯的案例很典型,他无老伴子女、亲戚已故,留下数百万存款和市区房产,法院判平时照顾他的堂弟夫妇分 130 万,剩余 300 万存款及房产归国家,体现 “付出多少得多少认可”。​

法律也有人情味,非法定继承人若照顾得多,也能分财产。法官会看是否常做饭、陪就医、转生活费,甚至有无精神陪伴,避免 “生前不管、死后抢财产”。​

如今这类案例增多,仅上海徐汇区就有 3000 多位孤寡老人。财产 “充公” 有严格流程:民政先核实权属价值,有文化价值的(如老字画)送博物馆,能增值的(如房子)出租出售,最终钱全用在公益上,比如建养老院、资助贫困生。​

不过也有争议,比如远亲在老人死后才来要财产,或有人困惑为何有的案子房子归国家、存款分亲戚,这是传统继承观(如 “父死子继”)与现代家庭形态(丁克、独居)的碰撞。​

其实能提前规划:写遗嘱捐财产给慈善机构、朋友或照料者,或签遗赠扶养协议。像北京阮大爷,和同村人约定 “你帮我养老送终,我死后财产归你”,既有人养老,财产也能落靠谱人手里。​

这事像社会镜子,法律既守 “财产用于公益” 的规矩,也不忘照顾者。它提醒大家,不管选哪种生活方式,提前规划财产,是对自己打拼的尊重,也能让善意延续。

(文/人间观察员)

目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