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 “鸡排哥” 爆火看流量时代的烟火气与城市治理新思考

在江西景德镇的街头,一辆炸鸡三轮车前每天都排着百米长队。摊主李俊永一边熟练地挥舞漏勺炸着鸡排,一边随口蹦出 “鸡排免费,塑料袋 6 块,吹走不认账” 的有趣金句,引得排队的人阵阵发笑。这个看似普通的炸鸡摊,每天要接待 3000 多人,一天营业额能突破 2 万元,还在社交平台上圈了 30 万粉丝。6 块钱的鸡排掀起了一场流量风暴,这不只是一个小吃摊的走红,更藏着当代人情感需求的密码,也成了观察城市治理如何与时俱进的生动例子。

在到处都是算法推荐的流量时代,“鸡排哥” 能火,走的是和别人不一样的路。现在很多人担心预制菜不新鲜,可 “鸡排哥” 偏要每天凌晨三点就起来现腌鸡肉,炸制过程全透明,油锅里冒的热气,慢慢打消了大家对 “科技与狠活” 的顾虑。他还搞了个特别的 “情绪定价”:学生买能便宜 1 块钱,来晚了要多付 1 块 “惩罚费”,连塑料袋都要收 6 块钱。本来是做生意的定价,被他变成了有人情味的互动,就算要排三个小时队,大家也觉得值 —— 因为买到的不只是鸡排,还有被尊重、被理解的开心。

“鸡排哥” 的成功,其实是 “真诚做生意” 打赢了标准化的工业服务。现在很多连锁品牌都用统一流程,没什么特色,可 “鸡排哥” 不一样,他会说方言段子,和顾客互动全看临场发挥,还能记住老顾客的喜好,靠这些特别的体验圈了一波又一波回头客。数据显示,他的顾客回头率有 68%,比餐饮行业平均 35% 的水平高了快一倍,这说明现在大家买东西,越来越看重情感上的满足了。

面对 “鸡排哥” 突然爆火,景德镇政府的应对方式,让人看到了城市治理的智慧。他们没有简单地把摊位赶走,也没有过度包装搞噱头,而是专门成立了工作组:城管帮忙规划排队路线,避免堵路;文旅局把 “鸡排制作” 加到了非遗体验里;市场监管局还让他搞 “透明厨房” 直播,让大家看得更放心。这种 “温柔引导 + 明确规矩” 的办法,既保住了街头的烟火气,又让小摊贩的生意变得规范,两头都兼顾到了。

这事还让我们重新思考城市 IP 该怎么打造。就像开封的 “王婆” 成了清明上河园的文化符号,“鸡排哥” 的走红告诉我们,普通人也能成为城市的代言人。他们不用政府花大价钱拍宣传片,而是在真实的生活里自然成长,慢慢变成大家记住这座城市的标志。这种从老百姓里 “长” 出来的城市故事,比传统的文旅宣传更有感染力,也更能长久。

当然,流量总有退潮的时候,但 “鸡排哥” 的故事,给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。首先,它证明了 “小确幸经济” 的潜力 —— 花 6 块钱买鸡排,却能收获像花 600 块一样的快乐,这其实是城市软实力的一种体现。就像南京的 “手摇咖啡阿姨”、怀化 “听得懂人话” 的理发师,他们能火,都是因为大家愿意为这种有情感温度的消费买单。

其次,它也点透了城市吸引人的关键:不是照搬别人的网红景点,而是培育能让 “鸡排哥” 这样的人和事成长的环境。景德镇就把当地的陶瓷文化和街头生活结合起来,搞了 “鸡排 + 陶瓷” 的研学活动,还办了 “塑料袋艺术展”,让城市记忆变得可触摸。这种把普通人的 IP 变成城市文化资产的做法,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新想法。

更难得的是,“鸡排哥” 守住了做生意的本分。有人找他搞连锁加盟,想让他 “全国巡炸” 赚大钱,可他拒绝了,坚持每天现做现卖,还把赚的钱用来改善员工福利,和妻子一起踏实经营。这种 “慢生长” 的模式,和互联网时代 “快节奏、快扩张” 的逻辑正好相反,却证明了:真诚经营,才是应对流量泡沫最靠谱的办法。

对城市治理来说,更重要的是学会 “应对流量”。从淄博烧烤到 “鸡排哥”,这些例子都说明:只有把短期的流量,变成长期的制度创新、文化沉淀和民生改善,才能避免陷入 “火一阵就凉” 的网红陷阱。如果政府能像 “鸡排哥” 做生意那样,用接地气的方式关注老百姓的需求,让街头的烟火气温暖治理的细节,才能真正留住人心,让城市长久地有吸引力。

“鸡排哥” 摊位前飘的不只是鸡排香,更是这个时代的一种精神写照。现在很多年轻人宁愿放弃网红餐厅,排队几小时来买他的鸡排,只为听一句 “你可以拒绝我,但请不要拒绝美味”。这不是消费降级,而是大家对真实、温暖的人际关系的渴望。这场从 6 块钱鸡排开始的流量故事,终将推动城市治理从 “管得多” 向 “懂民心” 转变。在算法和烟火气的碰撞中,我们或许能看到,属于这个时代的、更有人情味的城市文明正在慢慢形成。

文/星动时刻

目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