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9 月,超强台风 “桦加沙” 带着 16 级狂风直奔广东,这个刚经历过台风 “米娜” 袭击的省份,迅速展开了一场家园保卫行动。从政府的周密部署到市民的智慧应对,南粤大地处处可见令人动容的防台身影。

政府启动应急机制,百万民众安全转移
9 月 23 日 10 时,广东启动防风应急 Ⅰ 级响应—— 这是应对台风的最高级别应急措施。省政府紧急动员信息传遍城乡:“坚决做到应转尽转、应转早转、应转快转!” 截至当天 17 时 30 分,全省已安全转移群众超 104 万人,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城的人口规模。
海上防护率先落实。8 万多艘渔船齐刷刷回港避风,1.2 万名海上作业人员全部上岸,海事部门在珠江口、粤东、粤西规划三条引导路线,引导千艘船舶分区域避险。珠海万山的驻村工作人员带头帮村民加固渔船,江门的 “台山 1 号” 海洋牧场提前投足鱼料,连 32 个沿海风电平台都做好了全方位防护。
陆地上,危险区域逐个排查。茂名博贺镇拉起警戒线,将临海低矮房屋住户全部转移;阳江华龙村的应急避难所里,折叠床、饮用水整齐堆放,医生还在现场为老人量血压;江门排查出 1.19 万处风险点,深圳开放 865 处避险场所,确保 “不漏一户、不落一人”。

民生战场显智慧,市民各有 “防台神器”
面对来势汹汹的台风,广东人把生活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。汕尾一位 15 楼住户花一小时自制 “硬核防护网”:用方钢和玻璃吸盘组装的装置,比传统米字胶带结实不少,“看着就踏实”。更多市民默契行动:窗户贴上 “麦” 字或 “米” 字胶带,超市里 3 天量的饮用水、方便面被按需采购,手机、充电宝全充到满格,就怕停水停电断联系。
车主们的操作更绝。深圳街头不少汽车被绳索 “五花大绑”,一头拴住路灯杆,一头固定车身,有人调侃:“这是给爱车系上‘安全带’”。而机场的防护更专业:深圳机场赶在台风前让 773 架次航班顺利起降,滞留飞机被绳索牢牢固定,深航甚至把飞机轮子裹得严严实实,确保狂风中 “稳如泰山”。
城市细节里藏着巧思。汕头城管提前给排水管网清淤,潮州的抽排水车在积水点待命,园林工人连夜修剪易倒伏的树枝。汕尾商务局还特意保障市场供应:“菜管够、货充足,价格不涨”,让市民安心在家避险。

硬核防护护基建,救援力量严阵以待
重大工程的 “防风术” 堪称教科书级别。粤港澳大湾区狮子洋通道全线停工,2800 多名工人转移,80 多台龙门吊齐刷刷 “趴杆” 避险,正建的大桥塔吊特意降低高度、收起钩头。湛江的化工企业更谨慎:清空污水罐、加固高空物料,连生产参数都提前调整好,就怕台风引发意外。
电力保障不掉链。珠海供电局启动 23 个无人机机巢,让无人机巡查 2400 公里对澳供电线路,隐患当场排除。铁路部门 24 小时 “观云追雨”,肇庆工务段的巡查员盯着重点路段,就怕暴雨冲毁路基。
最让人安心的是救援力量。全省 3.8 万名消防救援人员全员待命,8 个地市提前部署舟艇、消防车,连保险行业都启动大灾响应。江门种粮大户冯承志看着稻田发愁时,人保财险的工作人员已经主动找上门来,帮他评估损失风险。
当 “桦加沙” 的狂风掠过广东海岸,这些看得见的防护、藏心底的坚守,让这场台风应对有了充足底气。从政府的 “提前一步” 到市民的 “多做一手”,广东人用行动证明:守护家园,从来都是每个人的 “必修课”。
文/星动时刻